基于遗传解析新模式的小麦寡分蘖QTL的鉴定和验证OA北大核心CSTPCD
有效分蘖数可直接影响小麦的成穗数,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挖掘小麦分蘖数相关数量性状位点,解析分蘖数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提出和建立了“多个环境评价-单个性状深入-综合性状兼顾-友好标记开发-不同背景验证”的遗传解析新模式。进一步利用该模式,以寡分蘖自然变异植株msf和川农16(CN16)构建的F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MC群体)为实验材料,以多年多点的有效分蘖数作为表型数据,借助基于16K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成功定位和验证了寡分蘖遗传调控位点。QTL定位结果显示,1A、5A和6D染色体上有4个控制寡分蘖的QTL。其中Qltn.sau-MC-1A为稳定主效的寡分蘖QTL,解释了13.39%~60.40%的表型变异,其正效应位点来源于msf。表型分析发现,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显著少于携带Qltn.sau-MC-1A负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分蘖数和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每穗粒数、每穗粒重、旗叶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有效分蘖数与旗叶长、开花期之间无显著相关。遗传分析结果表明,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显著增加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和千粒重,但推迟开花期。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验证结果表明,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的株系确实能降低有效分蘖数。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遗传解析新模式,并基于此模式解析、定位和验证了一个控制寡分蘖的主效QTL Qltn.sau-MC-1A,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了解分蘖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张智源;周界光;刘家君;王素容;王同著;赵聪豪;尤佳宁;丁浦洋;唐华苹;刘燕林;江千涛;陈国跃;魏育明;马建;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300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 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农业科学
小麦遗传解析新模式16K SNP芯片QTL寡分蘖产量
《作物学报》 2024 (006)
P.1373-1383 /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937);四川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21YFH0083)资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