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胆汁酸-肠道菌群对话机制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病机特点OACSTPCD
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关系失衡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肝郁脾虚”是非酒精脂性肪性肝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与中医“脾虚”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异常为“肝郁”的微观体现,而且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进程中,“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失衡”与中医“肝郁脾虚”的基本病机相契合。因此,从“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失衡”角度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的现代生物学内涵,研究“肝郁脾虚”的病机实质及其代表方药,有望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李秀秀;张玉佩;许春玲;王宇晖;闫海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广东广州510235
临床医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胆汁酸肝郁脾虚代谢紊乱分子机制
《陕西中医》 2024 (006)
P.798-802 /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8227439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杨钦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221302,20242066);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20212A01002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