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实验研究OA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的修复效果,并为瘢痕妊娠的治疗提供潜在策略。方法实验在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实验时间为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选取雌性特定病原体自由级Sprague-Dawley(SPF级SD)大鼠120只,7~8周龄,体质量为300~35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只。通过连续两次的剖宫产建立大鼠子宫憩室模型并通过B超和组织学验证。对照组接受0.2 ml的局部生理盐水注射和0.5 ml的尾静脉生理盐水注射;实验组-点位注射组局部注射0.2 ml的MSCs凝胶;实验组-尾静脉注射组通过尾静脉注射0.2 ml MSCs凝胶。对3组子宫切口瘢痕的修复效果进行观察,系统记录大鼠的饮食、饮水和精神状态表现。给药结束后第4周处死并解剖大鼠,对其脏器进行观察。进一步取子宫组织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子宫肌层和内膜的厚度,并计算子宫内膜缺陷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阳性面积百分比。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实验组中正常饮食、饮水、精神状态正常的大鼠比例高于对照组[72.5%(58/80)比52.5%(21/40)、76.3%(61/80)比42.5%(17/40)、70.0%(56/80)比47.5%(1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4、13.35、6.46,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点位注射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肌层见巨噬细胞、手术缝线。尾静脉注射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肌层见巨噬细胞、手术缝线。尾静脉注射组与点位注射组的基层厚度、内膜厚度、α-SM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116.32±4.59)μm比(109.21±5.73)μm比(74.23±6.30)μm、(200.34±7.21)μm比(156.98±6.98)μm比(119.55±7.38)μm、(32.99±1.26)%比(25.93±1.33)%比(20.59±1.48)%],TGF-β1阳性面积百分比、子宫内膜缺陷均低于对照组[(14.11±1.01)%比(17.54±1.08)%比(20.09±1.13)%、35.00%(14/40)比62.50%(25/40)比100.00%(4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0.86、1264.19、836.93、311.99,χ^(2)=37.86,均P<0.05)。结论脐带MSCs能促进子宫憩室的修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望为子宫切口后瘢痕形成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袁雪青;朱梅;
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黄石435000
临床医学
间充质干细胞大鼠造模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动物实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 (014)
P.2343-2347 / 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CFD07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