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藏高原东北缘清水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清水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汇聚的影响,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其构造变形不断向北东扩展、挤出,造就了清水河流域及其周缘独特的构造地貌格局。通过对清水河流域构造地貌的研究,可以揭示新生代晚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机制和地貌演化过程。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DEM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对清水河流域地貌参数进行提取,精确计算了22条子流域的河长坡降指标(SL)及Hack剖面、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不对称度(AF)以及盆地延伸率(Re)这4种地貌形态指数,定量获取了清水河流域的地貌形态特征,再结合4个参数求得各子流域的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at),对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性程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SL值分布在70.1~353.9之间,表明整个流域内构造活动性存在区域差异且整体活动变形程度较高;(2)受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影响,研究区西岸流域HI和AF指数的平均值大于东岸,Re指数的平均值小于东岸,表明西岸构造活动性大于东岸;(3)研究区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at)处于第一、二级的面积达到80%,主要分布在西岸,表明整个流域的构造活动性强烈,且展现由东向西活动性逐渐增强的趋势。同时结合相关地质资料综合评估流域构造活动状态,并据此对河流发育阶段以及构造运动进行分析。

王阳;周小虎;史小辉;黄琪;刘禄山;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

地质学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DEM构造地貌相对活动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004)

P.579-595 /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2266)。

10.3969/j.issn.1671-9727.2024.04.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