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基于“肠-脑”相通理论的针刺对癫痫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基于“肠-脑”相通理论的针刺对癫痫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OACSTPCD

中文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对癫痫大鼠的肠道菌群、炎症水平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各10只。采用戊四氮(P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癫痫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大椎”穴,每次20 min,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固定束缚20 min,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海马组织病理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大鼠肠道菌群变化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IL-6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IL-10表达明显升高;肠道有害菌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和TNF-α表达明显升高,IL-10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中Lactobacillus_reuteri、Prevotella_9、Lactobacillus_murinus、Ruminococcaceae_UCG_014、Lactobacillus_intestinalis、Dubosiella、Ruminococcus_2、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及Akkermansi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ibacterium、Prevotellaceae_UCG_003、Holdemanella及Lachnospiraceae_UCG-008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肠道菌群g_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g_Romboutsia、g_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g_Quinella及g_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四氮可能破坏了肠道菌群的稳态,并影响相关代谢物及炎性因子的产生,针刺百会、大椎穴可减少癫痫的发作,其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文立杨;程为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医学

癫痫针刺肠道菌群菌群丰度炎性反应

《针灸临床杂志》 2024 (008)

P.72-78 / 7

黑龙江省博士后面上基金,编号:LBH-Z21217;黑龙江省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编号:LBH-TZ2219;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课题,编号:ZHY2023-013。

10.19917/j.cnki.1005-0779.02415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