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水生生物学报|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品质的影响

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品质的影响OA北大核心CSTPCD

中文摘要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品质的影响,实验采集了阳澄湖地区池塘养殖模式和盘锦地区稻田养殖模式的中华绒螯蟹(分别简称池塘蟹和稻田蟹),比较其组织系数、总可食率、游离氨基酸组成、类胡萝卜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稻田蟹性腺指数(GSI)、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均高于池塘蟹,其中MY和TEY差异极显著(**P<0.01);池塘蟹的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更高,而稻田蟹的总氨基酸含量更高;类胡萝卜素在池塘蟹肝胰腺和卵巢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稻田蟹,并且在雌蟹各组织中的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两种养殖模式下,雄蟹肝胰腺和雌蟹肌肉中的丙二醛(MDA;**P<0.01)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0.05)活性有显著差异,而各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河蟹不同组织的DNA甲基化呈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的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的总可食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品质。而DNA甲基化水平的显著差异,预示着不同的养殖模式可能通过DNA甲基化的变化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风味的变化。

金鑫;程润强;张娣;耿昌盛;李晔;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315832

水产学

游离氨基酸类胡萝卜素抗氧化酶DNA甲基化中华绒螯蟹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011)

P.1845-1854 / 10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1402282)资助。

10.7541/2024.2024.01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