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首页|期刊导航|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夏商青铜器铜料资源产地变迁初探——基于微量元素统计分析

夏商青铜器铜料资源产地变迁初探——基于微量元素统计分析OA北大核心CHSSCDCSTPCD

中文摘要

夏商青铜器金属矿料来源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前人研究基本厘清了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变化规律,但是加铅工艺的普遍应用导致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指征了铅料来源,铜料产地及变迁仍然扑朔迷离。本研究搜集了目前已公布的夏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对微量元素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二里头与郑州二里岗期出土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存在相似性,呈现出与铅料相似的变化规律,说明夏与商的铜、铅原料具有传承性。二里岗上、下层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未发生明显变化,即该时期铜料来源未发生转变,而铅料从低比值铅转变成高放射性成因铅。郑州二里岗期与盘龙城青铜器微量元素有很多共性,两地之间应该存在铜料的流通。郑州二里岗期铜器与小胡村、殷墟、三星堆等晚商遗址的的微量元素差异较大,与高放射性成因铅表现出来的铅料延续性不同,表明商代早晚期铜料产地发生了重大变迁。殷墟时期中原地区不同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存在相似性,说明殷墟时期各地之间不仅存在着高放铅铅料的共享,还有部分铜料在各地间流通。但山东、陕北和成都平原的遗址可能使用了不同的铜料。二里头至二里岗期铜料的延续、二里岗至殷墟时期铜料产地的转变与中条山铜矿开采和废弃的时间较为吻合,从侧面说明二里头至二里岗时期铜料主要产自中条山铜矿。殷墟时期的铜料转变可能与铜岭、铜绿山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铜矿的大规模开采有关。

杨冬宜;吴晓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历史学

青铜器铜料产地微量元素法多元统计分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4 (005)

P.34-46 / 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152160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0QD043);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JoInRLESA202203)资助。

10.16334/j.cnki.cn31-1652/k.20221102732

评论